若国家犯历史性错误,则会痛失好局面。

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530亿美元,吸引外资达1630亿美元,均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第二,从客观条件上看,大国博弈复杂矛盾与全球化重塑的大势为中国延长战略机遇期而可利用的空间空前拓宽。

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合理区间

但客观地讲,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不少长期沉淀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与前三次技术革命中国远远落后不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凭借快速的能力积累与技术学习,充分利用国内广阔市场、创新环境与政策引导,与西方站在一条起跑线,甚至在5G研发与运用、智能生活、智慧城市、共享经济等领域中国处在世界领跑地位,成为引领全球智能化格局的新兴力量,还在超级杂交水稻、纳米材料、量子科学、超级计算、北斗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成果上造福人类。以教条化私有制、简单化选举制、机械化减少政府干预、片面化提倡金融自由化为核心逻辑的华盛顿共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构甚至崩溃的困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的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亚洲是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区域,亚洲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商品市场、投资方向以及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预期,更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在非洲,《2063年议程》号召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命运基础上合力建设繁荣团结的非洲,还有《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拉丁美洲2040年远景规划》等,都凸显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正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主流意愿。

国际大局必须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悉心经营新型大国关系,营造开放的营商环境,打破西方对关键技术的垄断,不断加强对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促进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持续上升。后疫情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冉冉升起愈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将为中国营造较长时间的有利外部环境。何以作这样的判断?让我从两个角度作分析: 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居民为了取得利息,将自己的闲散资金存入银行(储蓄)。

说实话,自己在大学求学整整10年,对这类观点不曾怀疑过。可上大学后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此假说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读大学前我一直以为:老百姓将钱存入银行(储蓄)是好事,可支持国家建设。

2009年7月初,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美国代表又公开指责中国高储蓄。凯恩斯说: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出现普遍的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百姓喜欢往银行存钱,令消费增长跟不上收入增长。

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合理区间

我对《通论》产生质疑,是1998年,当时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国内2000万国企职工下岗,而中国却有惊无险,很快度过了危机。我们知道,银行是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利润来自存贷利息差。于是高储蓄再度引起关注。于是,张三的储蓄转化成了李四的消费,此消彼长,总消费需求不会变。

进入专题: 高储蓄 。当社会上投资过剩而消费需求不足时,银行会将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消费贷款。有学者不同意这样的分析,并且举例子反驳说:美国和中国各有一个老太太,两人的消费观念不同。银行吸收储户存款后,需给储户支付利息。

美国老太太年轻时不仅不储蓄,反而从银行贷款买了房子。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过调研,访问过下岗职工。

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合理区间

这是说,储蓄是人们在生命不同阶段平衡消费的理性安排。第二,是生命周期假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储蓄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储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需求,而要扩大消费,必须将高储蓄降下来。通常的情形是: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前后算总账,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会等于他一生的收入。这个例子确实有迷惑性。而从整个国家层面看,储蓄并不会抑制或减少总需求。

如此一来,储蓄则通过银行转化成企业投资,社会总投资需求会增加。逻辑上,只要银行将存款全部贷出去,无论储蓄率多高,皆不会抑制国内总需求,所以高储蓄不应受到指责。

面对大规模失业,中国能有惊无险,当然是政府应对得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了回应,我也写了《美国指责中国高储蓄毫无道理》,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自1992年至2009年,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可为何20年前美国未发生金融危机?10年前也未发生金融危机?只能说明,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高储蓄无关。

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回北京后,我写了《凯恩斯理论的疑点》一文,对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提出质疑,并对储蓄与需求的关系作了分析。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若某人增加银行储蓄,他的当期消费会减少,但社会总消费未必会减少。其言下之意,中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应像美国老太太那样,不储蓄而贷款买房子。一语点醒,让我意识到储蓄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可我想追问的是:美国老太太贷款买了房子,每月是否需还本付息?还本付息后是否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中国老太太将钱存入银行有利息收入,收入增加是否可以买更多的新衣服,或者增加旅游、健身等方面的消费?再有,租房住与买房住都是消费,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怎能说储蓄就一定减少消费呢? 最后总结本文结论:储蓄不过是人们对现期消费与远期消费进行权衡后的自由选择。

尽管上世纪70年代西方陷入滞胀后,学界千夫所指,凯恩斯成为众矢之的,而我认为是西方国家用错了药方。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了消费品生产过剩。

中国老太太却喜欢存钱,直到退休才买房子。面对双重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调用消费带动投资。

有两个关键点:第一,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贷款。职工反映,下岗后政府发了救济金。

有人希望增加未来消费,今天愿意储蓄。可不承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对中国高储蓄群起攻之。看来,人们对储蓄存在不小的误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的老百姓有存款。

前面提到的东北下岗职工的例子足以说明,储蓄对家庭具有一定的缓压功能中国的地方政府之所以能成为强大的发展型政府,就是在于存在一个能为公共产品股权融资的资本市场。

与美国央行依靠国债生成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依靠股市创造广义货币M2的货币生成机制不同,中国是央行依靠顺差进口美元生成大部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主要依靠房地产为基础的社融创造广义货币M2。后者是单一运营的服务型政府,是轻资产模式。

这种把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对立起来的思路,正在对资本市场的设计和政策制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房地产市场融资向股票市场融资迁移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换器就是强大的国资委。